Hot Spot Image » 資訊交流區 » 秋風起 蜂蛇活躍期


2007-11-11 20:24 K.K.Cheung
秋風起 蜂蛇活躍期

[size=4]踏入秋天,又是蛇蟲活躍期,最近便有市民被蜂類螫傷。其實不止是蜂螫,郊遊時也要小心被蛇咬。醫院管理局中毒諮詢中心統計,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一年內,共錄得127宗昆蟲或蛇等生物螫人或咬人個案,其中以蜂類螫人的個案最多,幾佔一半,而蛇咬與百足咬的個案也各佔約一成。

要預防或應付蜂螫蛇咬,不能不具備相關小常識,以免處理不當變成大件事。

蜂螫:黃蜂蜜蜂不同處理

[url]http://www.fehd.gov.hk/safefood/risk-pest-postc.html[/url]

醫管局中毒諮詢中心總監兼急症科專科醫生劉飛龍指出,黃蜂與蜜蜂的蜂螫,有不同的處理方法。食物環境衛生署的網頁指出,黃蜂的螫針能夠在叮人後縮回體內反覆使用,而牠叮人後便飛走;劉飛龍稱,蜜蜂的針則有倒勾,一旦螫人,螫針不止勾住被叮者皮膚,與螫針連接的毒囊也會被扯出來留在皮膚外,之後那隻蜜蜂便會死掉。

適當急救,可免除毒液被擠進體內。

蜂螫急救 不要用手拔針

一、勿拔﹕千萬不要用手把蜜蜂螫針拔出,這只會擠壓毒囊,把毒液擠進體內;

二、剷走﹕以信用卡或八達通等硬卡剷走螫針,便可避免擠壓毒囊;

三、敷冰﹕被蜂螫的部位會紅腫、疼痛或發炎,前往醫院途中,可用冰敷紓緩。

劉飛龍指出,蜂螫的毒素其實有限,要集合300至400隻蜜蜂的毒素,才對成人構成生命危險(小孩則為100隻左右)。更嚴重的問題,卻在於毒液造成的過敏反應﹕1、2隻蜂類的毒液,已足令當事人出現頭暈、血壓低與呼吸困難等過敏徵狀。新加坡的研究指出,被蜂螫的死亡率為一成至一成半,當中大部分個案是由於對毒液過敏而起。

如曾被蜂類螫過而有過敏反應的紀錄,很可能於再度被螫時因過敏反應而性命不保,故應隨身攜帶救命的抗敏針EpiPen,它含腎上腺素,當出現過敏反應時注射,可保性命。

預防蜂螫 不要用手驅趕

.毋須驚慌﹕劉飛龍指出,蜂類對人類並無興趣——除非身上有香水或蜜糖的味道,只要保持鎮定,牠們自然會飛走;

.不要拍打﹕拍打或驅趕等動作只會令牠們以為人類要攻擊牠們;

.蒙頭自救﹕食環署網頁指出,萬一被蜂類襲擊,應拉起部分衣服蒙頭,避免頭、口與喉部被螫傷。

蛇咬:樹上青竹蛇易出事

被蛇咬的個案在本港不算多,一年約有10宗。劉飛龍稱,當事人主要是晨運客與郊遊人士,原因多為遠足時走過蛇棲身的草叢,又或徒手撥開前面的植物或鐵絲網時,不知有蛇伏在上面,加上事前沒有給蛇「預警」,導致被蛇咬。據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研究,咬人的蛇種以青竹蛇最多。劉飛龍稱,青竹蛇會躲在樹上,行山人士不察覺而撥動樹枝的話,便有機會被咬。牠的毒液可以令肌肉壞死與腫脹,嚴重時或流血不止。金腳帶與銀腳帶同樣是毒蛇,牠們所咬之處雖然不見異樣,但毒素能夠導致視物模糊、眼皮下垂、吞嚥與呼吸困難。要數毒性強的毒蛇,則屬飯鏟頭或飯鏟頭王。

預防蛇咬 以杖擊打草叢

.打草驚蛇﹕盡量不要走進草叢,若要走應以樹枝或行山杖擊打沿途的草叢給蛇「預警」,牠們受驚便會離開。

本港各大急症室都備有針對不同毒蛇的解毒血清救命,但未抵達急症室時,也要有適當的急救步驟。

蛇咬急救 啜毒弊多於利

一、勿啜毒﹕被毒蛇咬後,用口只能啜出很少毒液,而且啜毒人的口腔細菌,有機會經傷口傳至對方體內,還是不要試;

二、應包紮﹕到郊外時,應隨身攜帶彈性繃帶,可用它包紮傷口上與下的部位,不要太緊,以免妨礙血液循環,能夠讓一根手指穿進便可;

三、忌步行﹕傷者步行會加速毒液運行。若要離開事發地點,應由同行友人揹
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秋風起 蜂蛇活躍期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